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将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专门性法律,意味着全国超3亿残疾人和老年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权利从法律上得到保障。记者采访获悉,随着新法规的出台以及《江苏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实施办法》的贯彻实施,江苏无障碍环境建设正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优质的无障碍环境将广泛惠及民生。
【资料图】
让城市升温,需补上无障碍一课
上周,南京市建邺区50多名肢残人代表乘坐两辆无障碍公交车,环行奥体、看河西cbd,过长江隧道、观南京眼、赏五桥落日,亲身感受无障碍设施建设使用情况。第一次乘坐无障碍公交车的姜为民兴奋地说:“这样的出行,是我们想要的生活。看比赛、看演出、看江边日落……我们能去的地方越来越多了。”
“这个坡道再平缓点就好了”“这个厕位门能不能再宽点”“电梯里加装个扶手会更方便”……另一队肢残人“体验官”对建邺区的商场超市、公园景点、场馆建筑以及地铁公交等场所进行了实地体验。体验者们细心观察,测量、拍照、记录,查找问题,建言献策。体验中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坡道角度过大、轮椅转弯空间不足;非机动车、隔离桩、围栏设施占用盲道等。
新出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对无障碍环境全要素、全链条、全场景作出了系统规定。在苏州市姑苏区政协委员陈磊看来,残障人士出行仍面临许多困难,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建设和维护细节仍待细致推敲,“我们应该集思广益,为残障人士融入社会提供更多支撑。”
前不久,400名来自上海的肢残人士及助残志愿者来到苏州,在观前步行街实地体验苏州的无障碍环境。现场,肢残人士在助残志愿者引导下,逛起了黄天源、采芝斋等老字号店铺,每到一处,肢残人士都能顺畅地自行购物。
据观前地区综合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该商圈共安装了300多处无障碍服务热线标识、10处无障碍座椅、2个盲道语音提示装置和10处便民服务设施。
在盐城市亭湖区水城路上,盲道改造后走向更合理,能保持行进中连续不中断,路线内没有电线杆、树木、围栏……“我现在敢自己出去逛逛了。”家住盐城市城北的张凌美双目失明,多年来从未独自出门。如今,城北地区无障碍设施改造完成,坡道、扶手、盲道一应俱全,给她的生活带来很大便利。一个小小的扶手、一个简单的坡道、一个畅通的盲道,每一个无障碍细节,都是审视一座城市是否具有人文之美的指标之一。
老旧小区改造,拉长无障碍短板
无障碍设施,并不仅仅提供给残障人士,它关乎全体社会成员。世卫组织曾经在《世界残障报告》中指出,人一生中平均有11%的时间处于“特殊需要帮助状态”。
因此,很多城市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逐步补齐无障碍设施短板,为全体居民提供无障碍服务。以苏州市姑苏区为例,当地有老旧小区343个。其中,相门人行天桥建成近20年,桥面距地面6米,上下桥有40级台阶,老年人和残疾人通行不便。
今年,相门人行天桥增设电梯项目被列为姑苏区民生实事项目。经过现场踏勘,当地决定拆除南北两侧的东西向踏步,安装2部直升无障碍电梯。近日,该天桥施工现场一片繁忙,工人们正在为天桥增设无障碍电梯,预计10月中旬竣工。届时,这座人行天桥将迎来“电梯时代”。
为人行天桥安装无障碍电梯,这是姑苏区首例,但就苏州无障碍环境建设而言,并非个案。据悉,姑苏区在2022年实施老旧小区增梯61台。截至2022年底,姑苏区投入使用的426座公共卫生间无障碍普及率达63.6%;200多处城市绿地中,100多处已实现无障碍。据《苏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5)》,近期到2025年底,为无障碍示范建设阶段。
外部环境无障碍,残疾人的居家环境也需要扫除障碍。近日,宝应县残联无障碍改造工作小组来到安宜镇罗巷社区的李士慧家,进行家庭无障碍改造入户评估。按照“一户一方案”要求,李士慧家将进行房屋出入口坡化、卫生间安装扶手等改造。今年,宝应将有60户残疾人家庭实现无障碍改造,居家环境实现“行得通、出得去、能如厕、洗上澡”。
填补数字鸿沟,普及信息无障碍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体验活动在苏州市残疾人活动中心拉开帷幕。20多位“视障体验官”第一次零距离体验一款名为“智能助盲帽”的科技产品,亲身感受它为盲人出行、学习、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
这顶外形普通的帽子,集成了导航、避障、识别、娱乐等多项功能,犹如盲人的另一双眼睛。在实地行走体验中,盲人朋友戴上帽子来到室外,体验“远程视障导航”。他们选择陌生的行走路线,手机另一头的亲友通过视频看到前方景象,耐心给出导航指令,盲人朋友顺利抵达目标地点,脸上纷纷露出欣喜的笑容。“以前出门要人牵着或拄盲杖,这款帽子能让我敢一个人去更多地方了。”盲人潘明说道。
体验活动使盲人对“智能未来”充满期待。苏州市盲协主席陆亚芳表示,希望能有更多企业关注盲人需求,研发先进辅助设备,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苏州市双塔街道翠园新村大门口,老年人、残疾人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自动定位,现金支付。这种名为“一键叫车”的出行“新模式”,实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公共服务共享。
新出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规定,音视频以及多媒体设备、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电信终端设备应当逐步具备语音、大字等无障碍功能。同时,国家鼓励新闻资讯、社交通讯、生活购物、医疗健康、金融服务、学习教育、交通出行等领域的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逐步符合无障碍网站设计标准和国家信息无障碍标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唐悦
上观号作者:交汇点
关键词: